2020年,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憑借雄厚的辦學積淀和突出的人才培養成效,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的發展方位,賦予了學校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的動力。2021年,是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是高質量推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和落實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關鍵之年。學校胸懷大局開新局,注重內涵促提升,將“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中心工作,將2021年度定為“教學質量提升年”,圍繞“質量立校、質量育人、質量立業”,聚焦教學質量提升關鍵環節,從部署到落實,多維、精準、持續發力,用精工細筆,勾勒出一幅催人奮進又腳踏實地的教學質量提升藍圖,為新時代高職教育的內涵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
質量立校,是本質,更是核心優勢
高質量教學是學校生存之本,更是學校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將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辦學治校與教書育人全過程,為學校質量立校、高質量發展標定正確航向。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召開以“教學質量提升”為主題的全校教學工作大會,推動廣大教師領會精神、凝聚共識,確保質量提升人人知曉、人人參與,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校的價值導向。成立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教學質量提升年”領導小組,負責規劃整體實施方案,審定相關具體實施方案,研究確定系列保障、激勵措施,同時加強職能部門之間、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之間的聯動,細化落實各項具體舉措,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時間表、路線圖。
隨著系統規劃和周密部署,一幅以“教學為中心、質量為生命”的教學質量提升藍圖躍然而出。
質量立業,是內涵,更是制勝之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如果將“質量立校”比作大廈建造,那么,“三教改革”就屬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內部精裝修”。
向課程建設要質量
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載體,學校重構、完善各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各類課程建設。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企業真實案例融于專業課程,讓教學內容緊貼技術進步和生產實際。
從職業能力要求為出發點,積極探索“崗課賽證”融合。將崗位需求、技能比賽、職業資格證書相關標準和要素融合,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教育資源,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把“1+X”職業技能證書內容融入教學,把職業技能大賽引入教學,形成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構建國家、省級、校級三級課程培育建設體系,廣泛開展情境式、案例式、模塊化、分層分類式教學,深化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
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教師從專業知識與技能、思維能力、人文價值、職業準備和個人發展等維度設置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考核反饋和學習支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學習潛力,實現預期學習成果。
推動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網絡資源平臺、虛擬仿真中心,實施“互聯網+”智慧教學。積極推廣“云課堂”,做到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突破時空界限,提高學習效率。
聚焦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啟動以教師課堂教學“新三項基本功”(教案撰寫、課件制作、課堂教學實施)為主要內容的學校第三輪(2021—2025年)教學能力測評。組織面向新教師的課堂教學匯報活動,夯實教師教學基本功。開展新一輪“金講臺”教師評選,通過“金講臺”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新教師—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金講臺教師—教學名師”的校內教師梯隊建設。
此外,學校充分發揮教學比賽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導向作用,健全國家、省級、校級三級教學能力比賽體系。開設校級教學能力大賽、微課比賽、說課比賽、課堂板書比賽、輔導員技能比賽等。
向教師隊伍要質量
教師作為學校發展的首要資源,是教育教學提升的核心環節。學校精準對接新時代教育教學要求,堅持以德行塑造為核心,把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實施“師德、大師、雙師、骨干、人事”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素質與能力。
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開展師德品牌活動,培育“四有”好老師;組建大師名匠工作室,打造名師領銜的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互惠式”教師實踐基地,組建“融合式”教師團隊;推行教師“學分制”培訓體系,構建教師職業發展大數據;完善崗位聘任制,激發教師內生動力,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學校分層分類開展各類培訓,舉辦“教師沙龍”系列活動,圍繞“三教”改革、課堂教學策略等主題進行分享交流,促進青年教師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建立教師培訓平臺,針對專任教師和輔導員開展課程設計與開發、信息化教學等專題培訓,提升教師教學實施和教學創新能力;對于新教師,則個性化實施“一對一”導教幫帶制度,為新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加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推進模塊化教學、小班化分層教學等,深化教法改革、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提升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向管理要質量
有“制”才能有“質”,學校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于制度建設之中,全力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質量管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修訂、完善有關質量管理的各項制度。加強教學規范管理,嚴格執行課堂考勤制度,完善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設計,關愛學生,重視課后作業和任務布置,充實學生課余時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優化學生評教指標,增加過程性評價和反饋,及時診斷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指導教師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推進教學評價信息化,拓展信息化平臺的數據分析應用功能,提供教學評價分析報告。
此外,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督導隊伍建設,改進督導工作機制,加強對教學規范執行、課堂教學質量和師德師風的督查,定期形成有關教學違規和師德失范等方面的問題清單,通報各教學部門,加以提醒和警示。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借助智慧校園建設和深度應用,全面支撐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了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與資源融合、過程與評價融合、數據與應用融合,為深化新時代“三全育人”、教育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課程、課堂、人才、管理“四輪驅動”下,學校的各項發展要素迅速向質量領域集聚,質量充分提升。
質量育人,是目標,更是生動實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始終將“明明德”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只有德技輝映,才能成就精彩人生,才能勇擔使命,在高質量發展中建功立業。在此理念指引下,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有著更高要求。
學校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報國志、篤學心、成才夢。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借鑒一流高校課程思政經驗,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層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傳授中提升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道德修養、職業精神、信息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開展學風建設活動,召開兩級學風建設動員會議,各班召開主題班會,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自主學習意識。發揮學生黨員和班干部的引領作用,督促學生爭當學習先鋒,選樹學習典型。各職能部門和教學部門加強聯動,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名師工作室、創新班(精英班)。舉辦“校—院”兩級職業技能、創新創業等競賽,形成全校良好學習氛圍。各教學部門加強“學業預警”,開展學業幫扶;嚴肅考風考紀和考勤管理,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對作弊、曠課的學生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和嚴格紀律處理;牢固底線意識,嚴格重修要求,杜絕畢業“清考”。
近3年,學生獲各類國家級別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獎項114項、專利授權300余項,有國際知名企業高級認證人才300余名;畢業生年終就業率長期穩定在98%以上,畢業生約50%在常州、75%在江蘇、90%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2.09%,學校獲評全國首批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質量提升只有進行時,如今,各二級學院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教學質量提升的各項工作:制定提升教學質量的實施計劃;健全工作機制;落實監督管理和評價激勵機制;加強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創新;發揮教師特長和優勢,提高教師各項工作的參與度、貢獻度……質量文化已然形成。
回望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質量發展建設畫卷,澎湃的活力與潛力令人感嘆。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嶄新時代,學校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夯實基礎、補齊短板,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強化內涵、創新發展,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奮力譜寫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新篇章。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眭碧霞)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高考前線 www.gkqxw.com.cn 版權所有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