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快幫我看看,這腳到底是怎么了?”中秋節后的第一天,30歲的小許(化名)一瘸一拐地走進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診室。接診醫生張霽低頭一看,只見小許伸出的一只右腳早已脹到紅腫,有些部位甚至隱隱發紫。
翻看病歷,張霽發現小許多年都被檢出高尿酸血癥。考慮到是吃了餐婚宴后出現的癥狀,張霽立刻詢問小許當天吃了些什么。
“主要都在聊天,也沒喝酒,就吃了3塊澳龍……”聽完這個回答,張霽為小許完善了尿酸等相關檢查,檢查顯示尿酸高達509umol/L。最終,小許被確診為高嘌呤食物誘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發作期)。
面對檢查結果,小許百思不得其解:“我不愛喝酒也不怎么愛吃海鮮,怎么就痛風了呢?”
不吃海鮮不喝酒≠不得痛風
小許說,其實當日他在駕車回家的途中就已經發現腳掌有點隱隱作痛,但癥狀不明顯,就沒上心。誰能想到,夜半時分竟被這陣“隱痛”弄得輾轉反側,只覺得右腳第二個腳趾頭關節熱辣辣地疼,腳掌又紅又腫。
說不定只是不小心撞到或者扭到了沒注意呢?抱著僥幸心理,小許決定忍一忍,然而一天后,腫痛卻愈演愈烈。無奈之下,他才前往醫院。
“很多人都與這位患者一樣,覺得只要不喝酒,不常吃海鮮,就不會得痛風。”張霽說,大多數年輕患者得痛風,其實都與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有關。比如小許就有非常典型的“壞習慣”——只喝飲料很少喝水、熬夜、無節律飲食。“他從事新媒體工作,經常熬夜、吸煙、缺乏運動,吃飯不定時還總吃‘重口’外賣,長此以往導致體內嘌呤代謝負荷增加,無法及時分解。”
有研究表明,果糖攝入過多是導致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而飲料和果汁中往往富含果糖。“果糖代謝第一步就會涉及嘌呤的生成,因此果糖攝入越多,體內嘌呤含量也就越高,嘌呤會最終代謝為尿酸。”張霽補充,如果果糖攝入持續過高,則腎臟對尿酸的分泌過程也會被抑制,從而導致血液尿酸增高,誘發痛風。
局部關節腫痛要注意
盡管體檢中被查出患有高尿酸血癥的大有人在,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引起重視。
事實上,尿酸的持續升高不僅會導致痛風性關節炎,還會對心腦血管、腎臟等全身重要器官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造成尿路結石,急性腎梗阻等多種腎臟系統損害,甚至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而且,它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市三醫院內分泌團隊強調,如果出現腳、手部小關節紅腫熱痛的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傷病史,則要考慮痛風的可能。此外,在發現高尿酸血癥后,也可以通過以下4種方法及時控制嘌呤量。
●控制飲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控制住飲食能幫助減少體內嘌呤負荷。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少熬夜多運動,多喝水。每日飲水2000mL以上。
●堿化尿液
堿化尿液當尿液的PH值維持在6.2-6.9之間時,尿酸的自然排泄量是最大的。在必要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堿化尿液。但過度堿化可能產生尿結石,要定期做小便常規檢查。
●盡早就醫
網上的各類偏方大都沒有科學依據,出現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癥狀后應盡快去醫院就診并定時復查。
延伸閱讀:痛風患者可以這么吃
《2019中國痛風診療指南》對痛風飲食做了如下建議:限酒,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減少果糖攝入,增加新鮮蔬菜攝入。
●肉類
痛風要忌紅肉,可以選擇吃雞鴨魚蝦等白肉;另外,后腿肉、里脊等屬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可以適量食用,每天肉類攝入量不超過150g。
●海鮮
海鮮尤其是貝殼類,嘌呤含量較高,痛風患者應當避免食用。不過也有嘌呤含量很低的海鮮,比如海參、海蜇皮。
●優質蛋白質
痛風患者可以適量攝入包括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內的優質蛋白,如雞蛋蛋清、脫脂牛奶、減脂奶酪、谷物類、豆類等。
●維生素C和鉀
維生素C有助于降尿酸,鉀可以減少尿酸沉淀,有助于尿酸排出體外。但需注意的是,部分水果中果糖含量較高,如大量食用,也會引發痛風。
●酒
不能喝啤酒、黃酒、白酒等,痛風發作期間更應避免飲酒。
(記者 苗露)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高考前線 www.gkqxw.com.cn 版權所有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