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作為女性“第一健康殺手”,乳腺癌離女性到底有多近?浙大二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陳益定介紹,根據2020年最新的統計數據,乳腺癌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癌,僅2020年,我國新發乳腺癌人數達42萬,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趨勢,甚至不乏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女孩。
大學入學前夕
18歲姑娘被確診為乳腺癌
“潘阿姨,我已經復學了,謝謝您保住了我的乳房。”前兩天,浙大二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潘桃的診間來了位患者小王(化名)。她是潘醫生眾多乳腺癌患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最令潘桃醫生揪心的一位。
去年,結束高考的小王正憧憬美好的大學生活。可這一切,卻在她與媽媽分享了一個“小秘密”后被打破了:小王發現自己胸部有個小硬塊,不痛不癢,但越長越大了。聽了女兒的描述后,媽媽心里一沉,當天帶著女兒從麗水趕到了杭州的浙大二院。
“一查,小王的腫塊有7-8厘米大,右胸明顯凸出來了,說明腫塊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盡管如此,潘桃醫生認為小王年紀小,且腫塊邊界清晰,“也有巨大纖維瘤的可能,這種良性腫瘤好發于青年女性,與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失衡有關,惡變成乳腺癌的概率極低。”
但不幸的是,在做了穿刺后,小王被診斷為三陰性乳腺癌也是乳腺癌中預后較差的一種。好的方面是,小王對化療非常敏感,做了8次化療后,腫瘤從7-8cm縮小到7mm,淋巴結也轉為了陰性,并順利實施了腫瘤切除手術,保住了乳房。目前小王已經回歸了大學校園生活。
“現在乳房疾病知識普及較廣泛,年輕人對自身健康關注度在提高,早期檢查出疾病,一般預后都較好。”浙大二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介紹,“但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獨居老年女性的乳腺疾病往往得到及時診治。”
70歲獨居老人胸部潰破不治療
到醫院一查已是乳腺癌晚期
70歲張阿婆(化名)是衢州人,唯一的兒子小葉(化名)定居廣東。老伴去世后,張阿婆就獨居生活。疫情前,兒子隔兩三個月會回衢州看望她,或者接她去廣東小住幾天。今年小葉因工作繁忙,小半年沒回家。前段時間,兒子一回到家中就感覺有些異樣:“開門聞到一股膿臭味,母親半躺在床上,用牙膏涂抹右胸破潰的皮膚,看到我了下意識地想把牙膏藏起來。”
小葉趕緊帶著母親來浙大二院檢查。在診間簡單檢查后,醫生判斷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右邊乳房表面污濁、滲液,沒有了輪廓,直徑10厘米的潰爛面,而且右側腋窩還能觸摸到幾個腫大的淋巴結,大概率是乳腺惡性腫瘤且分期較晚。”
再進一步做了胸部CT、核磁、乳腺穿刺等相關檢查后,張阿婆被診斷為乳腺癌四期伴有肺轉移。結合張阿婆的情況,經過多學科會診討論,醫生選擇了手術治療。“入院時病人就出現了低燒、感染指標上升、腫瘤消耗低蛋白血癥等癥狀,而且她渾身伴有惡臭氣味,長期無法清潔,導致整個人情緒很低落不講話。如果不切除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不能改善,而且很有可能會出現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手術后,張阿婆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在兒子的勸說下,出院后張阿婆搬到廣東居住。“調整心態,迎接后面的治療”。對于張阿婆的遭遇,醫生表示如果發現得更早一些,在治療上的選擇會更多一些,生活質量也會更高。
忽視健康、羞于啟齒是大忌
不要錯過了乳腺癌的最佳治療期
對女性來說,乳腺癌早發現早治療是獲得理想預后的最關鍵的治療原則。陳益定介紹,癌細胞在人體內發展為乳腺癌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分為隱匿階段(不典型增生或者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階段(進展期乳腺癌)及晚期乳腺癌四個階段。從早期發展到晚期,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早期乳腺癌的臨床治愈率是很高的,可以達到95%以上,然而我國早期乳腺癌的發現率僅為10%-20%,說明國人對乳腺疾病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早期乳腺癌沒有太多不適感,如不痛不癢的腫塊、凹陷的皮膚、乳頭乳暈出現異常等。門診中有很多像小王和張阿婆的患者,早期發現了癥狀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最終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歸結于原因,除了忽視健康外,她們很怕成為家人的負擔,特別是獨居老人和青春期女孩,她們很敏感,很難開口向家人尋求幫助,以至于延誤了治療時機。
目前,乳腺鉬靶和B超檢查是我國最常用且有效的乳腺癌篩查手段。陳益定提醒,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到醫院做這類篩查,一旦發現乳腺癌盡早治療。每年的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宣傳活動月”。今年,浙大二院乳腺外科將在城東院區(上城區源聚路300號)開展一系列“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宣傳活動。在整個10月,醫院將組織科普宣傳、線下義診、健康宣教、醫患互動等活動,借此提醒廣大女性形成積極預防、早期篩查乳腺癌的意識,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起為女性健康助力,讓疾病沒有可乘之機。
(記者 馮雙)
關于我們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
高考前線 www.gkqxw.com.cn 版權所有
投稿投訴聯系郵箱:8 8 6 2 3 9 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