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焦點之一。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首次突破千萬人,總量和增量均為近年之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高校畢業生“要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今年將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將其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是國家就業政策和服務的重中之重。高校畢業生在總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但受供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就業難”仍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需要各方高度重視,協同推進,實現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持續穩定和改善提升。
規模擴大形式多元
畢業生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自改革開放前期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尤其自1997年高等教育并軌和擴招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實現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的轉變,各級各類高校總的毛入學率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規模快速增加,學歷層次逐步提高,應屆研究生和本科生增長速度超過專科生增長速度。目前高校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應屆畢業生總數占新成長勞動力的70%左右。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測算,我國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總量在過去30年中增長迅速,從1990年的1500多萬人,增至2020年的2億多人。2020年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16歲—59歲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占23.4%,增加11.1個百分點,其中20歲—24歲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占比超過50%,增加26.6個百分點;25歲—29歲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占比超過40%,增加近20個百分點。這表明,高校畢業生已成為青年勞動力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畢業生規模快速增加,在改善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體狀況的同時也帶來了就業壓力。
畢業生就業多元化趨勢明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體制機制發生根本性變化,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產業發展,社會分工和學科專業設置細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畢業生代際更替,就業創業條件深刻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也出現了身份大眾化、就業觀念和去向多元化、就業形式多樣化、職業發展多元化等新特點。
根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統計,2020年和2021年應屆畢業生靈活就業比例分別為16.9%和16.3%。北京大學發布的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畢業生單位就業比例為32.1%,比2019年降低5.3個百分點;升學比例為29.3%,比2019年提高4個百分點;自由職業和其他靈活就業比例略有增加,其中專科生在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和其他靈活就業方面合計比例為24.0%。
區域行業分布集中
雖然畢業生就業的多元化趨勢明顯,但就業的區域行業分布仍相對集中,呈現不均衡發展,部分行業領域和地區相對集中,一些領域和地區則相對短缺。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等行業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人員比例較高;而制造業、建筑業、住宿餐飲業、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等從業人員規模較大的行業中,其大專及以上從業人員比例較低。
2021年畢業生就業占比最大的5個行業為教育,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合計為58.6%。從區域分布看,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各省區市畢業生就業規模差異很大,廣東、江蘇、山東等10個省份中具有專科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數近1.2億人,占全國專科以上教育水平人口總量比例達到55%;而專科以上人口規模較少的10個省份合計總量不到3000萬人,占比僅為13%。從近幾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情況看,北上廣深等仍是大多數畢業生就業去向的首選地區,其他新一線城市吸引力逐步加強,但還未改變畢業生區域分布的基本格局。
政策與服務不斷完善
在畢業生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提供了大量適合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不斷完善的政策和服務體系,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黨和國家始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創新豐富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服務支持體系,通過擴大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公共部門招聘規模,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實施“三支一扶”、西部計劃、鄉村教師等基礎服務項目,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邊遠地區就業,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多渠道拓展畢業生就業門路。
據國家發改委和人社部等統計,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間,全國每年提供的公共部門就業崗位超過300萬個。與此同時,畢業生就業全方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高校、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為畢業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就業服務支持。
供需數量和結構錯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形勢下,我國經濟面臨多重壓力,總體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
供需總量此消彼長,就業壓力持續加大。供給方面,求職畢業生存量、增量疊加,總量壓力明顯加大。再加上留學回國人員和往屆未就業畢業生,2022年勞動力市場需要求職的畢業生人數將再創新高,且新增的100萬首屆高職擴招生,主要來源是以新生代農民工、失業人員和退役軍人等為主。需求方面,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畢業生市場需求有所趨弱。人社部勞科院開展的平臺中小微企業經營用工調查分析顯示,2021年四季度有三分之一中小微企業存在減員情況,有47.6%的企業在2021年度沒有招工;2022年一季度有校招意愿的企業比例僅占8.2%,比上季度下降1.6個百分點。
此外,供需結構錯位,加劇畢業生就業擇業矛盾。一方面,部分傳統理工科專業、文科專業等招生規模大,但市場需求偏弱;另一方面,新產業所需基礎性人才、高端人才短缺,一些新技術變革催生新的崗位大量增加,如AI技術、機器人運營維護、新型裝備制造和數字化升級的崗位等,但缺乏足夠的所需專業和技能要求的畢業生。調查顯示,畢業生超四成期望到體制內就業,七成青睞管理技術崗位,而市場崗位八成來自民營企業,七成為一線生產、銷售服務類崗位。東部地區、一線城市、體制內單位、國有企業和民營大廠等具有虹吸效應,受到畢業生青睞。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中對行業領域、地域城市、單位類型、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期望,與勞動力市場實際能夠提供的招聘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緩就業慢就業現象增加
畢業生市場就業意愿減弱,勞動參與下降,失業率偏高。國際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目前青年勞動者勞動參與率下降、尼特族(即不接受學校教育、不就業、不接受培訓)和失業率偏高成為普遍性現象。與之相應的,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也呈現出相似特征。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2021年畢業生選擇“不就業擬升學”或“其他暫不就業”為7.9%,“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加。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畢業生希望通過不斷提高學歷水平緩解就業壓力,一些地方高職專科畢業生再攻讀本科比例超過半數,本科攻讀研究生人數也不斷增加。
就業過程也面臨實際困難,部分畢業生就業質量偏低。主要表現在:部分畢業生自我定位不清,就業目標和職業發展不清晰;信息不對稱、市場上求職招聘網站良莠不齊,海量招聘信息真偽難辨;還有部分畢業生存在能力不足,缺少實習實踐經驗,擇業機會少;從求職到簽約時間間隔長、變化多,單位與求職者之間的拉鋸戰耗時耗力,增加了就業難度和成本。畢業生就業服務方面也存在不足,就業指導、職業規劃、就業信息和政策服務、手續辦理、檔案管理等方面有效性、針對性、便捷性不夠,畢業生求職缺乏指導。畢業生就業難還表現為“找好工作難”,由于部分畢業生初次就業處于將就狀態,專業不對口、起薪工資水平偏低、社會保障權益缺失等,導致跳槽頻繁、流動性大,這也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認同度。
供需兩端發力促進就業
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保持就業形勢穩定,實現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需要協同協力,從供需兩端多方面、多渠道強化政策與服務支撐,既創造畢業生就業的良好宏觀環境,又要適應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合理預期和關切,切實解決畢業生求職擇業過程中的難題。
多渠道促進就業,穩定需求總量,優化需求結構,以高質量經濟發展和高質量就業促進畢業生就業是根本之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優先導向,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各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大規模“專精特新”企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新動能,開拓新空間。破除體制困境,加強基層就業政策引導,實施基層社區崗位支持計劃,加快推進事業單位特別是基層事業單位改革,加大基層公共服務購買力度,鼓勵支持畢業生創業創辦專業化服務機構,努力擴大基層就業。持續推進畢業生創新創業支持計劃,全方位支持畢業生創業并帶動就業。推動企業吸納就業、靈活就業等政策落地見效,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和重點地區畢業生就業支持力度,加大地區吸納畢業生就業能力。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靈活就業質量。
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市場適配度。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高等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培養模式等自主性。加強校企合作,發揮企業優勢,通過把企業人員引入學校教育和技能培訓,將教育教學和培訓引進企業,提高教育培訓內容、方法與市場需求的適應度,提升畢業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的市場適應和轉換能力。加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和就業意愿教育,強化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樹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觀念。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制度,更好地發揮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對高校招生、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反饋作用。
加強政策服務資源供給
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畢業生就業政策支持力度,針對畢業生就業結構矛盾,探索制定實施針對不同畢業生群體的扶持政策和服務措施,因地因人加強針對性政策扶持和服務。加強政府部門、市場機構和社會組織聯動,合力打通校內校外服務資源,推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促進公共就業政策和服務資源更多惠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充實高校就業服務力量,建立公共部門共享的畢業生信息資源庫,實現部、省、校三級就業數據實時同步共享,為畢業生提供不斷線的優質便捷就業服務。統籌崗位信息進校園,推動公共服務機構和市場機構崗位信息與校園信息網絡互聯互通,為畢業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就業服務。簡化畢業生就業落戶、檔案、入職體檢等各方面手續,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加大對長期失業或往屆未就業畢業生的政策支持和服務力度,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化就業服務,提高其勞動參與意愿和就業能力。
此外,還要加強觀念引導,營造良好氛圍。指導各類用人單位科學制定人力資源規劃,合理設置招聘條件,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和不合理限制,保障職業院校、非重點本科院校學生以及女性畢業生、殘疾畢業生等平等就業權利。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機制,建立分層分類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將推送畢業生到西部、基層、艱苦邊遠地區、重大工程項目和重點領域就業,作為高校就業工作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畢業生樹立理性合理的就業觀念。加強社會輿論對畢業生就業的價值引導,營造有利于畢業生就業創業的社會氛圍。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課題組 執筆:陳 云 曹 佳)
關鍵詞:
推薦內容
- 股票盤面出現s是什么意思?盤面走勢的四種情況是什么? a>
- 股票投資者的類型有哪些?股票投資者都有哪些義務? a>
- 今日熱聞!視帝成“戲霸”?王雷終于翻車了,往日言行讓人大跌眼鏡 a>
- 天天動態:英派斯定增募不超3.86億獲深交所通過 太平洋證券建功 a>
- 股市震蕩調整是什么意思?投資者應對股市震蕩的方法 a>
- 正虹科技定增募不超3.4億獲深交所通過 中泰證券建功 天天新動態 a>
- 艾芬達過會:今年IPO過關第100家 浙商證券過首單-簡訊 a>
- 資產負債率超100% 13股拉響紅色警報-每日熱點 a>
- “大賣場”模式不吃香,高鑫零售(06808)欲靠賣會員尋出路? a>
- 天工國際(00826)連續兩日回購共100萬股 合計耗資232.23萬港元-世界觀焦點 a>
- 世界滾動:電報解讀|南方傳媒(601900.SH):超低估值 AI+教育有場景有用戶有收入空間大 a>
- “蛋荒”不再?美國雞蛋批發價或將跌至1美元/打-環球熱門 a>
- 全球快播:電報解讀|金融是AIGC優質變現場景 AI+金融前景廣闊 a>
- 強制性轉股指的是什么?強制性轉股的種類有哪些? a>
- 降準會對股市造成哪些影響?降準對老百姓意味著什么? a>
- 股權投資指的是什么意思?股權投資具有哪些特點? a>
- 股權籌資的優點有哪些?股權籌資的缺點有哪些? a>
- 股票為什么復盤目的是什么?股票復盤的具體步驟流程 a>
- 優先股屬于什么會計科目?優先股和普通股有什么區別? a>
- 注冊制股票的含義是什么?注冊制股票漲跌幅限制規則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