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更廣闊的世界 追尋自己心之所向
新聞回放 績點、戀愛、升學、就業……大學生群體的學習成長面臨著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18至34歲青年是成年人中最焦慮的群體,大學生群體正好處于這個年齡段,他們的“心事”值得各界關注。
主持人語
陳開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系主任、教授
大學生朝氣蓬勃,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學業挑戰和種種不確定性,由此產生壓力和焦慮在所難免。本期三名大學生的短評,呈現了各自對大學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們結合自身經歷,提出超越功利思維和短期功利目標,以更長遠的眼光找準人生定位,在奮斗中充實大學生活,值得參考。
早前,某雜志的一篇文章《績點為王》,揭穿了這樣一個靜默的事實:大學這席華美的袍之下,很多人都被困在內卷化的結構性困局里。
在我看來,這種內卷的思維如此盛行,固然與大學當下激烈的競爭有關,但大學的天地如此寬廣,純粹的量化成績沒有辦法困住任何人,困住我們的根本原因只有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并沒有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仍在以高中式的做題思維應對大學紛繁復雜的現實。這種思維的直接結果便是,我們越是缺乏方向,就越不確定;越害怕未知,就越需要量化的標準來讓自己暫時安心,以求得暫時的確定性。但這種思維定式無異于飲鴆止渴,我們在內卷的大潮中逆水行舟,以至于更沒有機會去塑造自我,探索方向,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我非常喜歡我所在學院的氛圍,這里有以學術為業的同學,有熟練PS、PR、設計技術,在各種學生工作中嶄露頭角的同學;也有在校媒、電視臺隨時跟進一線新聞的同學。在這里,績點不再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不同的方向都能大放異彩。
很喜歡赫爾曼·黑塞的一句名言:“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他人的命運——然后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當我們被內卷思維裹挾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不如停下腳步自我眉批:我是否真的得到我想要的?我在量化上的成績能否對自己的夢想有直接的助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與其在苦海中自我內耗,不如試著去看向更廣闊的世界,去追尋自己的心之所向。
甘鵬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級本科生)
相關閱讀
- 11-10
- 11-10
- 11-10
-
今日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