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教盡教 學生學足學好
一開啟電源,一艘木質龍舟便會播放音樂,齒輪跟著轉動起來,木質小人就像龍舟選手一樣劃起雙槳……近日,廣東省教研院黃埔實驗學校在課后服務時間,開設了人工智能、陶藝、籃球等社團課程,滿足不同興趣、特長、層次學生的需求與發展,多舉措落實“雙減”工作。
為確保“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廣州市黃埔區堅持黨建引領,構建政治引領、正向激勵、統籌協同、師資共享、紅色聯動等8個“1+N”體系。該區還通過提高作業管理水平、課后服務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家校溝通質量,努力促進教師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
黨建引領組合拳為“雙減”工作注入紅色動能
如何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為“雙減”賦能?黃埔區率先行動,出臺黨建引領“雙減”工作8條硬核措施。
“‘雙減’攻堅,黨建引領,黃埔區把黨的領導貫穿‘雙減’工作全過程、各方面。”黃埔區副區長,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宇鴻說,黃埔區以構建黨委和政府領導、教育牽頭、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雙減”工作機制為核心,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并發揮好區民辦教育行業黨委作用。黃埔區要求,中小學校各級黨組織每年開展一次“雙減”相關主題黨日活動,各級黨組織書記每年開講一次“雙減”相關主題黨課。
黨員教師努力先行示范。黃埔區在各中小學校設立黨員教師落實“雙減”工作示范崗,試行“雙減”工作承諾制,開辦“雙減增效”論壇,舉辦“學史力行·鐵軍答卷人開講啦”等“雙減”專場活動。
黨建引領組合拳為“雙減”工作注入紅色動能。黃埔區各鎮街正依托“15分鐘黨群服務圈”,打造一個黨建引領“雙減”工作示范點,為學生提供紅色“第二課堂”,在青少年中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系列紅色教育活動。
質效雙增努力讓學生在校內“吃飽、吃好”
如何抓好課堂這一主陣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在“蝴蝶的家”這節課上,很多“小先生”走上講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黃埔實驗學校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林燕君通過小組合作,引導學生提問、匯報等方式,開展自主學習。該校緊抓常態課質量,通過“推門聽課”等方式,督促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黃埔區努力抓準抓實‘雙減’工作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多措并舉,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足、學好,努力從根源上減少學生到校外培訓機構補習的需求。”何宇鴻介紹,黃埔區以深入推進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引導區教師發展中心、區內中小學校將“雙減”有關內容納入教師培訓全過程。同時,區教研院還深入開展“雙減”主題教學視導,督導各中小學校進一步轉變教師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
為督導區內中小學校減輕負擔、提質增效兩手抓兩手硬,黃埔區將校內作業和課程開設情況,納入開學檢查和日常督導檢查。目前,區內義務教育學校均已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作業時間控制達標,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達標率為100%。
上下聯動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學生全面成長
“黃埔區將課后服務納入辦學整體工作、學生健康成長有效時空,努力強化學校‘五育并舉’的教書育人主體功能,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何宇鴻表示,黃埔區現已建立以學校為主體、多方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課后服務體系,各學校努力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
廣州高新區第一小學的課后托管服務采用“1+X”模式,“1”為基本托管,“X”為花樣跳繩、無線電測向等多元興趣班,努力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黃埔區鼓勵區內學校因地制宜,“一校一方案”做細做實本校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把課后服務打造成學校特色發展、學生全面成長的新陣地。
為給課后服務引入更多“同盟軍”,黃埔區鼓勵學校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管理。該區創設“靠埔家長”志愿服務品牌,引入有意愿、有特長的家長,為學生提供作業輔導、素質提升、體育鍛煉等引導。截至今年10月,黃埔區已有60所小學、19所初中開展課后服務,惠及5.85萬名小學生、9700名初中生。
(記者 劉盾)
相關閱讀
- 11-10
- 11-10
- 11-10
- 11-10
-
今日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