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 讓勞動教育更具生命力
中國古代諺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學校教育亦是如此。開展自主教育,引導學生勇敢做自己、智慧做自己、在學思行中做自己、在追求創新中做自己、在內外協調中做自己,是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也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黛溪小學創建于2011年,學校秉持國家課程校本化構建與實施的課程觀,依托學科課程,整合補充生命課程,輔之以涵養課程,以“走進學生心靈,走向自我教育”的辦學理念為引領,以培育“有家國情懷、有扎實學識、有健康體魄、有高尚情趣、有科創精神的黛溪少年”的育人目標為指引,以綜合性深度學習實踐為目標,以活動為抓手,“五育并舉”,構建“343”自主教育課程體系,打造“四環六步”自主高效課堂模式,通過自主教育挖掘學生內在潛能,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全面發展,走向自我教育的理想狀態,實現教育效益的優化,讓自主教育的理念在校園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五育并舉”
構建“343”自主教育課程體系
自主教育,是一種充分發揮生命個體發展性和主體性的教育理念。在黛溪小學,“343”不是一組簡單的數字,而是遵循“順應學生天性,養護學生個性”的教育規律、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構建的自主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來說,“343”自主教育課程體系包括三大課程板塊:學科課程、生命課程、涵養課程。
學科課程重在啟智、潤心。學校組織骨干教師,仔細研讀學科課程標準,深入剖析學生核心素養,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6門學科課程進行整合,每門課程建構分為“基礎性課程、閱讀課程、實踐性課程”3個部分。
生命課程重在守護、成長。學校把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納入學校課程之中,研發了生命課程,包括安全課程、體育與健康、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4個部分。
涵養課程重在培根、鑄魂。學校實施的一體化課程,包括學校自主教育文化課程、家庭孝德文化課程、社會“1+N”文化課程3個部分。
涵養,顧名思義,是滋潤養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此涵養課程又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比如學校自主教育文化課程,顯性課程有人生規劃課、潤德課、法治課、社團課、習慣養成課、“每月一事”主題活動課、“留印記”儀式課等;隱性課程有校風、校訓、教風、學風、辦學理念、班級文化墻、學校文化長廊、教學樓文化等。
打破學科壁壘,不將育人局限在教室里,不將教學拘泥于課堂中,教室不再是學習知識的唯一場所,課堂甚至可以搬到校外。“343”自主教育課程體系,從校內到校外延伸,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體,實現了課程個性化、班本化、級部化的科學有效實施,提升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推動了學校和師生的自主發展。
融合創新
讓勞動教育更具生命力
勞動教育肩負著培育新人的責任,承擔著實現中國夢的重任。學校立足學生全面發展,以新時代勞動教育為契機,開設系列課程,汲取教育智慧,推動勞動教育在學校落地開花,奠基黛溪學子的人生底色。
在生活性勞動方面,學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分年級確定勞動內容。例如低年級學會洗襪子、整理自己的床鋪、掃地等,達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目標;中高年級學會折疊衣物、制作面食、清理冰箱等,達成“自己的事情習慣做”的目標。借助課堂引領,發揮家長帶動作用,做到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
在生產性勞動方面,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土地資源,開辟了結合校內實踐的基地——開心農場,里面有鳳仙花基地、向日葵園、蔬菜園、葡萄園、石榴園、楊樹林等;同時結合黛溪獨有資源——水杏,在石樊魯村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并以基地為依托開發了“甘薯種植”“花生種植”“崛起的希望”等課程。今年,學校對種植基地又進行了規劃,開發并實施了“鳳仙花種植”“向日葵種植”“葡萄種植”等課程,讓學生到校外實踐基地給水杏剪枝、疏花等,在種植中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學校開展了巧手制作主題活動——“我有一雙巧巧手”,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體驗工匠精神;還開設了可以留下歲月痕跡的攝影課程,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升、階梯式發展的原則,貫穿小學6年的始終。
為了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學校開展了職業體驗活動,分年級設立活動項目“小鬼當家”“我是售貨員”“我是圖書管理員”“我是交通指揮員”“我是消防員”“我是白衣天使”“我是人民教師”等,利用學校及周邊和家長資源,形成協同育人格局,讓學生在體驗中樹立人生的目標與追求。
考察探究也是勞動教育實踐的一部分。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與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山東鄒平市有規模宏大的棉紡織創業基地“魏橋創業集團”,創始人張士平解決了上萬人的就業問題。學校組織學生到張士平紀念館考察探究企業家成長的歷程,感受勞動創造了發展、勞動創造了美,真切體會到勞動的魅力。
此外,學校還將勞動教育的“服務性勞動”和綜合實踐的“社會服務”進行融合滲透,設立了“我是班級小主人”“我是校園小主人”等校內服務勞動和“我是小雷鋒”“愛心圖書義賣”“我是環保宣傳員”等校外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系統的知識學習之外親歷勞動、用雙手創造新生活。
為提高勞動教育課程的質量,學校組建了勞動教育及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成立了綜合實踐名師工作室,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各學科勞動教育的滲透點,加強勞動課程及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精心設計教案,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教學水平。
與此同時,學校健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全面客觀地記錄課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加強對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與評先樹優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與實踐,促進了師生及學校的發展,“走進開心農場——花生種植”課程獲濱州市一等獎;“我是小小粉刷匠”在濱州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評選中獲一等獎;“走進開心農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校本課程;校長主持的濱州市教學研究室課題“小學課程資源和實踐基地的優化與整合實驗研究”結題;學校被評為“濱州市小學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學校”。
源頭活水
從“授魚人”轉變為“授漁人”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打造高效課堂,使教師從“授魚人”轉變為“授漁人”,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2016年以來,學校歷經多次研討、磨課、評課,再造升華興趣課堂教學模式,打造出自主高效課堂模式“四環六步”。
“四環”以“導”為始,導入、自主、合作、練習,環環相扣;“六步”以“趣”為引,趣備、趣導、趣問、趣探、趣用、趣展,趣味橫生。
在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求人人備課、堂堂課遵循“4321”原則:“4個精心”,即精心設計導入、精心設計問題、精心達成思維碰撞、精心設計練習;“3個體現”,即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體現教師主導地位、體現民主和諧師生關系;“兩個重點”,即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一個中心”,即凸顯自主教育這一中心。
自主高效課堂以“思”為靈魂,在追求課堂實效、落實核心素養基礎上,活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活用課堂學習所得,促進學生學有自得,發展師生自主思維,創新求變,以求師生和諧共生共長。
對比傳統課堂模式,自主高效課堂始終以師生思維發展為核心,呈現出三種新樣態:
一是“以問題為導向”。教師創設情境,提出主問題,設置問題串,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思考、發現問題,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二是“以對話為導向”。課堂上,對話與交流是師生、生生思維交織碰撞的出色表現形式。對話與交流的核心即表達,表達是思維的一種高效呈現方式。
三是“以生成為導向”。課堂注重生成,教師應善于捕獲、誘發和利用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是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表現,也是學生思維活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利用好課堂生成資源是激發學生思維活力的重要方法。
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中思考,在思考后行動,在行動中成長。自主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逐步推進,促進了師生的全面發展,真正達到了優質高效。
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未來;有什么樣的少年,未來就有什么樣的希望。十年風雨兼程,黛溪小學秉持“上善若水,大愛無疆”的校訓,堅持自主教育,守護生命成長,探索出一條具有黛溪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連續多年榮獲“鄒平市教育工作綜合考核一等獎”,先后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家校共育創新實驗校”“山東省優秀少先隊集體”“山東省規范化學校”等。
水與五溪合,心期萬里游。在現代化教育新征程中,黛溪小學堅信,更美的風景,還在前方。學校的下一步計劃是“百花齊放春滿園”,帶領一部分教師走出去,努力實現“部分帶群體”的發展,實現師生全員共同提升,以卓越績效爭創齊魯名校。
(山東省鄒平市黛溪小學校長 季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