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競爭中磨煉、成就自強品質
大教無痕,大愛有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學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秉承這種觀點和東莞市松山湖無痕教育集團“無痕教育”理念,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當代社會要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有為教育”。志在打造美美與共又各美其美的“無痕·有為教育”品牌形象,形成“共生—共贏”發展模式與“內生—自生”式辦學品牌格局。
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是東莞市橫瀝鎮政府部門以高標準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貫制現代化東莞東部名校。自2019年開辦以來,堅持以“秉大愛心,做有為人”的理念,以培育具有大愛情懷和有為志向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實施有生活寬度、精神高度、素養深度和人文溫度的“無痕·有為教育”。在松山湖無痕教育集團的帶領下,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對“無痕·有為教育”的探索已有了明顯的成效。
學校認為,理想的教育教學狀態,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和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淡墨無痕和春風化雨中發展思想、凝練素養、培養精神。正如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可以說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將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化關懷的教育智慧。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以“無痕教育”思想為主導,提出了“有為教育”。并且創新性地建立了一德、二健、三自、四能、五藝的有為教育模式,護佑學生走上人生幸福之路。
有為德育,筑基成功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無痕教育”這一術語,也源自德育領域,“無痕教育”的出發點也應該立足于德育。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所提出的有為教育的基礎便是其中的一德。“有為德育”著眼“大愛”,培育心靈純粹、品格高尚、志趣高雅的新時代青少年。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立足于活動開展和行為實施,通過活動體驗感悟利他的責任與價值,通過行動生成和強化助人的品質與志趣。
學生發展中心為學生創造豐富且具有吸引力的校園生活,在活動和實踐體驗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浸潤學生的生命歷程,使每名學生獲得實踐鍛煉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價值塑造和健康成長。
學校一方面注重主題德育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道德認同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學校每年會為新入學的學生準備充滿儀式感的“開筆禮”,整個儀式分為“心語心愿、觀古代開筆禮、正衣冠、朱砂啟智、啟蒙描紅、擊鼓鳴志”6個儀程。在莊嚴的氛圍中,學生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身份過渡,人生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正式成為小學生,增加了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各式各樣的德育課程也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保駕護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同主題,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年級的育人特色。例如,9月以常規、習慣養成為重點,圍繞文明禮儀的價值觀主題,從主動問好、禮貌用語、上下課禮儀、文明用餐、文明搭乘等方面,開展系列德育活動。也有勞動教育課程“掌握勞動技能,爭當生活小能手”。學校積極開展班級衛生值日活動,讓學生學習掃地、拖地、整理物品等技能,在勞動中學會分工合作,鍛煉學生基本勞動能力,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懂得尊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另外,學校還開展了系列主題勞動技能課,像“我是書包小管家”“‘筷’樂生活”“邋遢大王”“我的房間”“種子發芽”“制作端午節香包”“認識蔬菜、調味品”“節約資源”等。學生通過不同主題的課程,獲得不同層面的知識,掌握多種生活必備技能,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實現自主管理與自我發展。此外,系列體驗式節日課程也必不可少,學校課程研發中心結合傳統節日,設計PBL(項目式學習)和實踐作業,開展系列節日體驗活動,了解節日習俗,體驗節日文化,制作節日物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開展主題班會,融合各學科課程,深入體驗并展示節日實踐成果。多元課程,層層遞進,由小到大,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不僅要在學校注重德育,在家庭中也要注重,這樣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所以,學校還根據各年級特點,舉辦了各有側重的“展學”家長開放日活動。為家長展現出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風采,可以拉近家長與孩子的關系,為家校共育和諧互動打下堅實基礎,進一步提升學生德育成效。
習慣培養,潤物無聲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有正確的價值觀作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是“有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時刻關注學生“二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學校以“大愛有為”為主旋律,優化多樣化空間和場景設計,通過設施、裝飾、文宣、制度、活動,強化善行為,生成好品質,激發正能量,拓展高境界,為學生成長成才鋪路造橋。
學生的自主管理是磨煉自我的良好契機,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學校力主“有為”志向,結合學生日常活動,把樹立學生“自主、自信、自強”的意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校打造了班級“共同體小組”,共同體成員通過自學、合學、展學的學習模式,以組促學,以組展學。依托少先隊文明崗對各班級開展常規檢查,包括衛生、紀律、眼操、路隊等,以此為據評選班級流動紅旗,體現學生自主管理。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也制定一日生活常規流程,明確學生自主生活的具體要求,讓學生養成自主生活的習慣。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拓寬學生教育渠道。集體的展示活動,不僅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更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培養了學生個人及班級的自信心。除此以外,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學校推行教師陽光語言,遵循多元智能理論,多角度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并及時給予有效的鼓勵、肯定和欣賞,以肯定行為、欣賞品質為主,以提醒建議為輔;以具體事實描述為主,以概括性語言為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大愛之心需自強,“有為”本領也需自強,探索世界,成就自我,實現自我,都需自強不息。引導學生自強,就是為學生創設克服困難的機會,讓學生在成長中學會直面困難與挫折,磨煉意志,學會自強。學校為此組織了“素養大賽”“口算比賽”“講故事比賽”“手抄報比賽”“征文比賽”“智為少年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競爭中磨煉,成就自強品質。
學校始終堅信學生在基于自律的前提下可以從自信走向自主,從自主走向自立,從自立走向自強,最終從自強走向自如。
思維構建,教育強音
回歸課堂,“有為教育”強調因材施教,著力深度學習,重視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注重培養創新創造能力、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讀寫技能、智能技術,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于以上理解,學校確定了以“4項技能、5種素養”為培養目標,4項技能即基于批判性思維的現實問題解決技能、基于設計性思維的創新創造技能、溝通交流技能、合作協作技能,5種素養即讀寫、數理、藝術、禮儀、信技。通過“4+5”的培訓途徑,達到使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這一最終目的。而這一戰略計劃的主戰場便在課堂之上。
一方面學校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學校鼓勵教師創設平等、尊重、自由、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建立互助、合作、互信的師生關系。
關系是一切的根源,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體健康發展的基石。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問樂問,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自如地表達,具有質疑精神,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科學精神的現代人。學校教師在鼓勵學生思考、表達、質疑上,下了很多功夫,課堂采取激勵措施,只要學生肯開口表達,無論說得對不對、好不好,都會給學生一句正面的評價和鼓勵,充分尊重每名學生的每個想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
另一方面便是轉變課堂教學方式。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學校強調課堂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不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表演秀”,而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讓課堂成為師生交互的場域。教師在整個課堂學習中起到“組織者”的作用,按規劃好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并通過引導和激勵,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自我組織能力的培養;教師也在課堂中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觀察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核心問題提出的合理度、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等,同時也觀察自身的教學行為、提問方式和情境生成,隨時化身為學生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討論、探究、實踐、操作等。
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會引發課堂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合作學習”便是好的選擇。據調查,學生比較偏好的學習方式是“合作學習”。因此,學校倡導以“小組合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價值是無法灌輸的,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獲得。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的“無痕·有為教育”的價值在于無痕地幫助每名學生獲得成熟和自由,用愛和善良讓生命綻放。
(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校長 袁懷敏)
相關閱讀
- 11-13
- 11-13
- 11-13
- 11-13
- 11-02
- 11-02
-
今日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