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95后”教師談燚榮獲“世紀杯”青年教師展示活動課例、論文雙一等獎。這距離她入職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僅4年,剛入職時,看到學校在總結會上為優秀老師頒獎,產生了強烈的“看齊意識”,由“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個人實現了迅速成長、屢獲佳績。
46歲的教師李曉宏深感年輕人的優秀,多次請辭年級組長,學校挖掘其親和力強和輔導特殊學生的優勢,激勵她樹立職業自信。她帶領年級組不斷努力,榮獲區教育系統三八紅旗集體、優秀職工小家等榮譽稱號,李老師自己也被評為區育人先進個人。
在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不同年齡的梯隊中均有談燚和李曉宏這樣的“領頭雁”。校長王梅介紹,學校針對青年教師、成熟教師和骨干教師確定分級培養體系,使教師隊伍形成梯隊。
早在十年前建校之初,該校領導班子就深入分析了自身發展優勢和劣勢:優勢是教師隊伍年輕,新學校有蓬勃向上朝氣,周邊科技文化氣息濃厚。同時,也面臨著困難:教師來源復雜,教學方式傳統;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新學校的辦學水平之間存在矛盾等。
如何打造特色,提高辦學質量?結合辦學現狀,學校對辦學理念進行了挖掘提煉,同時兼顧到教師隊伍的特點:平均年齡34歲左右、充滿活力,為此學校提出確定構建“活力”文化,從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兩個層面進行架構,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挖掘學校發展活力。
在“活力”文化引領下,學校打造教師獨特的文化名片,評選“活力教師”,開展“教師活力講堂”,成立班主任工作室、青年讀書會,以工會為主陣地,成立各類教師社團,關心關愛教師生活,培養教師的健康力和親和力。
在王梅看來,這就是文化“潤于心,顯于行”的最好體現。隨著探索的深入,教師們更新教育觀念,成果也逐漸顯現:各學科百余人次在全國、市級、區級等各級教研活動中承擔研究課或講座;人人有課題,承擔國家、市、區級課題項目33項,論文、案例獲獎近400篇。
與教師“活力”文化的推進同步,學校構建“活力”課程體系,落實“五育并舉”;打造活力高效課堂,凸顯學科教學特色,收獲了“靈活”“鮮活”“樂活”的“活力課堂”,打造出“實與活”交融共生的教學新形態。
“學校文化實踐體系中的教師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學生文化及環境文化等,邏輯起點同一,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帶來課程發展和教學方式變革,促進學校整體提升。”王梅說,“我們以活力教育為圓心,以十年為半徑,于春華秋實中丈量每一步腳印,感悟學校從曾經日積跬步到當下的扎實獲得。”
十年來,該校教學班從6個增加到42個,教師由20名發展至105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7人。學生從180名發展到1780名,市區級骨干教師由8名發展到20名。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足球特色學校、中國校園閱讀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如今,周邊社區對學校充分認可,家長們打消了最初的觀望心態,轉變為充分的信賴,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記者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