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城市文物局主辦,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澤州縣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弘揚中華文明,講好晉城故事——澤州下町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在晉城市澤州縣周村鎮下町村考古現場舉行,各界文博工作者、愛好者和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雨露工程”的孩子們以及下町村民代表等共計80余人參加了現場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讓更廣泛的大眾了解考古工作的真實面貌,近距離感受考古和文物保護的魅力,激發對文物工作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對文化遺產的關注程度。
下町遺址位于晉城市澤州縣下町村西南,為配合晉陽高速改擴建項目,于2021年6月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清理發掘灰坑120余個、陶窯2座、豎穴土坑墓5座、甕罐葬1座、房址1座。時代涵蓋仰韶、龍山、二里頭、東周等多個時期,其中龍山時期至二里頭時期的堆積最為豐富。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此次開放日活動展示的對象主要就是遺址遺跡及其出土遺物。
當日上午9時許,伴隨著現場公眾的期待,活動準時開始。首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澤州下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武俊華介紹了澤州周村下町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隨后在幾位考古專家的帶領下,來自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雨露工程”的中小學生步入發掘現場,不僅進行了近距離參觀,部分同學還在專家的指導下,親自動手進行了考古發掘。
薛新明、田建文、武俊華、趙輝等專家逐一向參觀者介紹了遺址發掘、出土遺物等各方面的考古學專業知識,同學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看到了殘缺不全的陶器殘片,通過講解,懂得了專家學者正是從這些海量的、完整或殘缺的文物里,仔細地辨識著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整理著祖先的燦爛文明。現場的講解,幫助孩子們理解了文物考古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也讓他們明白了一件珍貴文物在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后,依然完整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是多么幸運。
參觀現場設置了眾多展板,清晰地向大眾展示了考古知識、本次發掘的目的成果和“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方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梁憲亮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各位專家的現場解讀中,讓廣大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學生更多地了解考古,了解家鄉源遠流長的文明史,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激發起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
此次考古現場開放日活動,不僅拉近了考古工作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向公眾普及文物考古相關專業知識,而且展示考古人工作中不為人熟知的諸多細節,從而引導大眾更多地關注考古事業,激發他們保護珍貴文物、傳承燦爛文化的自覺性,更激發了年輕一代對考古工作的向往和追求。
(記者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