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將至,月餅生產是否合規?日前,浙江寧波市江北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寧波老大房食品有限公司進行了月餅生產專項檢查。執法人員對生產加工場所是否干凈整潔、索證索票制度是否落實、原材料是否從正規廠家購入、外包裝消毒是否到位等進行全方位檢查,并隨機拿起已包裝好的月餅,詳細查看了其生產日期是否規范標注、是否有“早產月餅”等情況。
近年來,每逢中秋,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就能查實不少“問題月餅”。有的是“早產月餅”,明明是一個多月前生產的,竟把時間標到節前一兩天生產的;有的是“私房月餅”,家庭作坊式生產的月餅,不但沒有食品生產資質,而且也沒有衛生許可證,原材料也沒有安全保障。這些“問題月餅”一旦流入市場,勢必危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筆者認為,要遏制“問題月餅”流入市場,還需“多方把關”。首先,監管要“把關”。各地監管部門應從生產企業和食品小作坊這個“源頭”入手,深入原輔料庫房、生產間、成品包裝間等場所,重點檢查月餅生產場所衛生狀況、從業人員操作規范、標簽等情況。同時,針對預包裝月餅是否包裝規范,散裸裝月餅標簽是否清晰、是否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書等情況,嚴格查驗經營者的證照、進貨記錄、索證索票等,嚴把月餅質量安全關。其次,廠家要“把關”。月餅的生產廠家要樹立守法意識,對生產程序,包括制作條件、衛生許可、原材料、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等進行嚴格把關,不讓任何一個制作環節出現一絲一毫的紕漏,以確保月餅生產的絕對安全。再次,商家要“把關”。商家要堅持誠信經營,在采購月餅時要對月餅的質量、新鮮度、生產日期等進行嚴格把關,絕不銷售“三無”月餅,包括“早產月餅”、變質月餅等,以確保廣大消費者安全、放心地消費。最后,消費者也要“把關”。消費者在購買月餅時,一旦發現“問題月餅”,就應第一時間向市場監管、消保委、食安委等部門反映,讓“問題月餅”沒有銷售市場。
當然,處罰機制也應跟進。執法部門一旦發現“問題月餅”,就應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對生產廠家和銷售商家不妨通過“高額罰單”“黑名單”“從業禁止”等處罰機制,讓其為自己的無良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倒逼其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切實履行食品安全契約。
“食品安全大于天。”隨著中秋佳節的日益臨近,月餅市場已經進入銷售旺季。筆者相信,只要監管、廠家、商家和消費者四方共同“把關”,再加上從嚴執法,就一定能從根本上有效地遏制“問題月餅”流入市場,給中秋佳節的月餅銷售市場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葉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