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強師工程,壯大“正行”隊伍,夯實發展之基
學校積極實施“四正”策略,以正德、正心、正藝、正法為路徑,努力培養一批“身正學高、德藝雙馨”的正行“四有”教師,塑造品牌教師隊伍。
首先,正德——文化熏陶,榜樣引領。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師德養成教育。邀請專家名師作專題講座,完善教師管理制度,注重發掘師德典型,培育“尚正”教育情懷,形成強大正能量。其次,正心——管控情緒,調適身心。通過專家培訓、個體輔導,讓教師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質,具備樂觀積極、寬容平和、仁愛善良等“正行”特質。再其次,正藝——積淀底蘊,博才通達。開展“智讀”計劃、“博藝”計劃和信息化2.0計劃,讓教師豐厚文化底蘊,發展興趣特長,提升信息化素養。最后,正法——成長規劃,發展品牌。聘請團隊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分析,制訂成長規劃,使教師發揮優勢,人人有教育品牌。
此外,學校還通過多元路徑,擴充優質師資力量;通過高品質的校本研修,實現團隊成長。各級各類品牌教師逐年遞增,“德藝全、專業精、善實踐”成為正行教師的閃亮名片。
創新培養路徑,樹立“正行”品格,熔鑄成長之魂
正行教育重視學生的天性與道德需求,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循性育人,在豐富的體驗中促進學生道德自主構建,涵養正品正行。
學校創新“學生成長導師工程”培養模式,成長導師在思想啟導、心理疏導、學習指導、志趣引導、成長向導、生活幫助等方面對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設置“育行”導師、“啟行”導師、“助行”導師,對學生進行全面化、個性化的成長引導和心理疏導服務,實現全員參與,學生全面受導。
學校通過德育活動化、活動課程化,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達成知行合一的目標。“正行”道德講堂:圍繞“堂正少年”的核心素養而設計,包括國防教育、國際理解、生態環境、文明習慣、誠實守信等八大主題,課程層次分明,分年段推進。“正行”節日活動:結合各種傳統節日、紀念日等開展系列德育主題活動,如重陽節的“敬長輩,揚美德”活動,包括調查社區老人生活現狀,采訪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養育自己父母的故事,幫老人做好事,聽老英雄講故事,聽老人的心愿,探訪老人院等。“正行”公益活動:包括綠家園行動、敬老愛心行、啟行小導師、活動小助手,由教師指導、家長協助、專家認定,讓學生在志愿活動中培養善心正品和社會責任感,并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正行”研學旅行:包括“紅色革命”“古色歷史”“綠色生態”,讓學生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共同成長。“正行”儀式活動:儀式包括開學禮、入隊禮、正學禮、畢業禮等,學校對各儀式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分階段細化育人工作目標,保證活動實效。
為增強育人合力,學校積極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推進家校共建工程。深入推進家長學校建設,實行家長持證上崗制度,聘請家庭教育專家擔任顧問,創新“案例式”教學模式,提高家長學校的實效。
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正行”內涵,彰顯特色之美
學校嚴格落實國家課程,并整合具有地域、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構建“正行”課程體系。以基礎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為依托,形成適合學生整體、多元發展的校本化課程結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飛揚。
優化國家基礎課程,推進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究指向終身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遵循“核心素養定位—策略建構—方法運用—思維轉變—融合創新”的路徑,以“三段四主”為主要教學模式,探究自主化學習策略,使學習真正發生,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豐富校本延伸課程,發展學生綜合素養。豐富學科興趣課程,開設了體育、藝術、科技、語言等類別的40多門學科延伸興趣課程和社團,并定期開展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四節”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校還積極開發項目融合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項目式融合課程是指將學科課程、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等按一定的文化主題進行整合,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和跨界學習。例如在主題閱讀課程群中,學生經歷問題構建、閱讀探究,最后以辯論、讀書交流會、戲劇表演、繪本創作、情境朗讀、主題演講等形式進行展示,體現了閱讀與實踐的統一,由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探究與問題解決等高階思維能力。
“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正行教育,是一種“守正”的教育,遵循規律,才能腳步更堅實,根基更穩固;正行教育,是一種“創新”的教育,與時俱進,勇于開拓,才能走得更快,行得更遠。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的中堂鎮中心小學,正朝著“特色鮮明、省內知名、質量優異的品牌學校”的目標闊步邁進,引領師生走向寬廣人生!
(翁順有 鄧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