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彭水職教中心”)是重慶市公辦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也是重慶市在建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雙優”學校,建校歷史遠溯到1925年的縣立二年制師范,歷百年風雨一路芬芳。在多年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踐中,彭水職教中心依托屬地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引入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傳承特色項目,建構民族特色+“四化”建設體系,積極服務苗鄉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民族地區職教發展新路。
創新“1+N”人才培養模式
彭水職教中心確定了“一崗多能、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校企雙元、統分結合、多式并進”人才培養模式。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建立“小天地、大德育”德育體系、“三模塊、四融通、五類型”課程體系、“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實踐體系和學校、企業、社會協調評價體系。創新“1+N”學生成長導師制,行企專家、專業教師共同編制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探索“研學產展銷”五位一體教學模式。學生職業能力過硬、成績攀升,畢業生雙證率為92.7%、就業率達98.1%、企業滿意度達98%以上。
建構民族特色+“教育化”“序列化”“產品化”“產業化”文化建設體系。13名學生成為非遺傳承人,11名學生實現民族文化創業,201件學生作品參加國內外展覽會,20件原創作品獲得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民族舞蹈《繡》在2020年中國教育電視臺春晚播出,民族文化建設成效顯著。
探索“菜單式”培訓模式
彭水職教中心堅持育訓結合,落實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并舉并重,從人才培養定位、構建課程體系、創新育人形式、深化產教融合4個方面構建了“四級融合共生文化”育人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構建智慧教育服務體系,面向全縣中職學生開展“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靶向式”培訓,實現全面覆蓋,合格率達98%。建立“菜單式”培訓體系,積極開展退役軍人、在崗職工、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培訓,面向社區開展在崗技能培訓、再就業培訓、科普知識普及、文化藝術培訓,年培訓人次為在校生的兩倍。
開展全域技術技能培訓。彭水縣社區教育學院掛牌職教中心,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中職實用技術、老年教育等6種類型29期培訓,參培2414人次。培養職業農民218名,帶動了紅薯種植、孔雀養殖、鄉村旅游等地方產業發展,帶動近1000人就業,創造近1000萬元的經濟效益。開展鄉村旅游、農業養殖等多種咨詢服務,幫助386人技術脫貧、147人創業脫貧、34名殘疾人創業。
搭建“開放式”服務平臺
彭水職教中心積極整合企業資源,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現資源共享、基地共建、成果互用、校企融通培訓應用推廣服務平臺。牽頭成立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產教聯盟,制定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建立民族文化傳承共同體;承辦武陵山職教集團暨四省交流會,與長江沿線3所院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
面向行業企業員工技術升級,開展新業態、新技術、新知識“開放式”培訓。開展師資互派、課程互建、人員互培、“校企互育”的名師大師培訓。校企共同開發教材4本、課程標準4門,共建校內民族旅游共享實訓基地一個、大師工作室兩個,共同研發刺繡、剪紙、蠟染等實訓項目作品32項,編寫了苗家刺繡、苗家烹飪和苗家蠟染工藝流程。對接九黎集團、烏江畫廊、摩圍山景區、工業園區等10余家企業,開展員工培訓600余人次,17名教師兼職企業培訓講師,120名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創造上億元產值。
構建“融通式”服務體系
彭水職教中心建立“融通式”職業啟蒙教育體驗基地,開展技能鑒定、社會培訓、咨詢服務,服務社會能力大幅提升。
近年來,彭水職教中心開展職業教育進中小學送教活動上百次;定期舉辦“職業體驗日”活動,體驗人數年均3000人次;開展普通教育高考后崗前培訓,每年引導500名學生參加企業實踐活動;開展民族技藝、生態旅游服務培訓,參培3000人次。開發社區教育網絡課程3門,構建社區教育院、鄉、村“融合式”三級網絡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立學分互換機制,暢通全民學習積分存儲與消費互通渠道;對武陵山區中等職業薄弱學校開展社會培訓、社區教育、特色文化幫扶,與石柱、南川等職業學校簽訂捆綁發展協議,探索非遺扶貧;開展“千師訪萬家”活動,走訪1316戶經濟困難學生家庭,解決3000余人就業難題。
新時代,新征程。彭水職教中心將貫徹“以升學與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方針,積極實施生態教育,努力打造技術技能型高考,加快內涵發展,打造辦學品牌,實現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積極服務苗鄉建設。
(趙學斌 吳敏 唐靜 何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