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在培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社交心理、創新創業等綜合素質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所不能比擬和替代的作用,對大學生德行和學業的影響往往更為巨大和深遠。近年來,武漢工程大學充分發揮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作用,持續進行思政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為把大學生真正培育成為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多元融合的綜合改革,推動思政課強起來
2015年10月,學校將5門本科生思政課全部納入學校首批課程綜合改革項目立項建設計劃。通過“課內+課外”一體教學、“線上+線下”理論教學、“主講+聘請”聯合教學、“課堂+現場”實踐教學、“專題+真題”鞏固教學、“平時+期末”檢驗教學,推動傳統思政課“轉型升級”,由單一固化教育教學模式轉向內容專題化、形式多元化、效果立體化的多元融合式綜合改革。
經過多年的改革探索與實踐,思政課程優秀率已達95%以上,考研支撐率穩步提升,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而且實現了教學相長,提升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綜合改革以來,學校獲批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地;思政課教師推出5門國家、省級精品課程和一流課程,獲批20多項各類教研項目,出版6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著作,發表30余篇專題教研論文,獲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名教師獲省高校“優秀黨員”稱號,12名教師入選省高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多名教師獲得學校教學優秀獎和學校中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獎。
加強優質思政課程群建設,推動思政課亮起來
舒先林教授以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為視角,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誰來給中國‘加油’”思政公選課。2014年該課被評為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01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并在“愛課程”網和“網易公開課”向社會公眾在線開放至今。2019年按照新內容、新模式推出思政公選課“加油中國”,由學校黨委書記程幼金、校長王存文帶頭主講。該課程能源化工底色突出,具有學科專業多元、多師同臺出彩、合力共育新人等鮮明特點。“加油中國”2020年入選教育部門“一省一策”思政課集體行動湖北省“中國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體系建設,2021年獲批省級一流課程。
積極探索“大實踐”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實起來
傳統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普遍存在“三難”問題:一是教學資源難以集中、整合利用不夠;二是教學對象難以全覆蓋、受益面有限;三是存在形式大于內容、務實難于務虛的現象。2008年學校在省內率先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課程,聚焦走出“三難”現實之困,著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創設思政課“大實踐”教學模式。10多年來,該課程已形成四大特色和優勢:一是實踐教學內容涵蓋本科生4門思政課所有章節;二是在校本科生人人參與、個個受益;三是思政課教師、校內外領導、專家學者等共同參與指導;四是注重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學生提交的“大實踐”報告累計5萬多份,其中優秀報告6000多份,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2項,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和銀獎各1項。2021年7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已建成省級一流社會實踐課程,并被省教育主管部門推薦申報國家一流課程。
近年來,學校多次與“中國好人網”共同主辦全國“幫好人萬里行”活動,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赴武漢、鄂州、孝感等地慰問道德模范、抗疫醫護人員等,彰顯了學校師生服務社會、弘揚社會正能量、培養時代新人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同時,思政課教師還多次指導學生赴湖北省委講師團“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開展調研,包括在武漢和鄂州多地調研國有企業黨建創新、失地農民生活、社區治理與文明城市創建、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困境與出路等。通過深度參與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進程中成長成才,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舒先林 常城)
相關推薦
- (2021-09-15)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進程中成長成才
- (2021-09-15)創新與實踐不斷推動少先隊員素質全面提升
- (2021-03-30)贊!河南教育亮“家底”:“幸福指標”更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