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優化環境助力招才引智……近年來,中國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速。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企業運營成本持續下降,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7月,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布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624.3萬戶,較2020年增長27.3%,較2019年增長22.8%。
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快的前10個經濟體之列。
政務服務更省心
“近期,我到光谷辦股權變更,聽同行說以前需要先后跑幾個窗口,需十幾個工作日。這次我只跑了一個窗口,僅用半天時間就一次性辦完了手續,真是太方便了。”在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光谷)開公司的范宏(化名)說。
這次,范宏所享受到的改革紅利,是光谷在今年初啟動的自然人股權變更“一事聯辦”改革。
啥叫“一事聯辦”改革?
武漢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商事登記和社會事務中心主任郭江介紹說,就是按照“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人辦理、一次出件”的模式,將自然人股權變更涉及的企業登記窗口與涉稅窗口深度融合,實現90%以上的低風險自然人股權變更辦理從至少11天壓縮到最快半天。
據了解,過去辦理這一事項采取先辦稅后辦企業變更登記的流程,由于部門之間信息不通,企業需要在稅務部門及登記部門之間往返跑,分別填報表格,重復報送資料,至少11個工作日才能辦完。
如今,窗口工作人員通過“雙機一屏”工作模式,能同時操作企業登記系統和稅務管理系統,信息在兩臺主機間“跑路”,無需企業在窗口間輾轉。
“在營商環境一線,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提供的政務服務越省心,市場主體和群眾就越滿意。”郭江感慨地說。
像光谷這樣,多地正加大創新力度,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優化政務服務,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縮短辦事時限,使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激發創業熱情。
幫助企業縮短投產時間、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環節,為此,在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對工業投資項目試點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和排污許可證并聯辦理,為企業投產至少節約了1~2個月的申報時間。
“我相信一家要創新的快速成長企業跟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結緣,是因為這里本身就擁有非常好的創新土壤。”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這樣評價說。
數字化服務更精準
依托數字技術,打造“移動辦事”,讓企業辦事由“動腳跑路”向“動手上網”轉變……隨著多地數字政務建設的加速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市場主體明顯感受到辦事速度在加快、服務溫度在提升。
在山東濟南,正發揮大數據驅動作用,以場景為牽引,全面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過去需要奔波多趟辦理的手續,現在借助網絡幾乎實現了“不跑腿”辦理。
在大數據的助力下,政務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可以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通過平臺匯總,我們對轄區內200多家企業進行了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精準服務,這是大數據創新應用所帶來的新變化。”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民認為,大數據平臺建設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作用很大。數字化建設有助于更好地跟進服務企業項目,過去需要到現場跟進項目進度,回來還需要匯報開會,現在有了智慧管理平臺,坐在辦公室就能查詢項目進度。
“在智能化平臺上,我們能查到每個項目的流程進度,比如說某個環節應該在十五天內完成,我們一看已經到十四天了,就可以進行督辦,如果再慢就要進行問責了,這樣對提高辦事效率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李民表示。
在浙江嘉興,今年以來推出了各類數字化場景應用,持續深化政務服務新模式,打通企業辦事“最后一公里”。
例如嘉興南湖區新近探索建設的“企明星”政策治理集成應用,旨在通過政策制定、發布、執行、監督、評估全流程的數字化閉環治理,實現政企數字化高效“智”配。
據介紹,“企明星”平臺一方面對涉企政策條目按照屬性條件、經營條件等進行拆解,形成“政策畫像庫”,另一方面又智能采集全區企業信息,繪制企業行業、資信等個性化標簽,構建“企業鏡像庫”,再通過對“兩庫”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實現政策與企業的精準匹配。平臺自今年6月上線以來,拆解后的994個政策條目已智能匹配并精準推送到3140家企業,服務企業申報234家次。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看來,數字技術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利器。
“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營造更加公平安全、高效有序的營商環境,是數字經濟時代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的必經之途。數字技術在完善政務服務產品的功能設計、提升服務效能和改善服務體驗等方面有獨特作用。”歐陽日輝分析說,“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數據思維、平臺思維,既要打造互聯網政務平臺或者加強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也要加快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營商環境數字化轉型升級,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判斷和預測服務需求,從線上和線下兩個場景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
人才服務更有吸引力
營商環境與人才環境密不可分,哪里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如何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引才、用才、育才制度,提高人才吸引力?各地紛紛創新和完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安家置業,攜手打造培育人才的創新平臺。
“喂,你好!我今年碩士畢業,想來無錫發展,聽說無錫有個先落戶后就業的政策,我能通過這個政策先把戶口遷過來嗎?”近期,應屆畢業生小戴致電江蘇省無錫市人力資源市場,咨詢人才引進落戶的辦理事宜。
工作人員告訴小戴,登錄網上辦事服務大廳申報人才引進,審核通過后在線打印落戶聯系單,即可前往公安部門辦理戶口遷移。小戴立即在網上提交了申請,不到24小時,申請就通過了。
據無錫市人社部門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博士學歷的人才申請落戶無錫的人數增長八成多,成為今年上半年無錫人才引進落戶新政的一大亮點。
在廣州市黃埔區,今年7月,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人才自由港運營啟動暨廣東省博士博士后創新示范中心揭牌。
“國際人才自由港的關鍵詞是‘自由’。”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市場及營銷副總裁李海明認為,要想辦法降低國際人才到知識城就業創業的門檻,讓他們享受黃埔區開放創新的文化,享受落地后生活就業上便利服務,這樣人才能夠自由地發揮專業所長,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為了給創新人才提供更自由的創業就業環境,黃埔區創建了首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零跑動’”服務中心,創新整合“政務+人才安居創業類+企業創新壯大類”服務,為人才提供覆蓋人才創業到企業成長全周期的一站服務。
該服務中心推動試點外國人業務“一窗受理”“容缺受理”、高端人才互認,推進碩士以上留學生本地創業便利,提供貼心便捷的人才綜合服務。此外,還提供金融超市、政策咨詢、知識產權、博士博士后服務、人才住房等服務。
“黃埔區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持續給力的政策支持、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豐富的科教資源吸引了我。”廣東盈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堅寧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