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廟的建筑布局是怎樣的?
城隍廟坐北朝向南,內部有大門、二門、戲樓、大殿、寢宮、東西廊廡,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廟內主體建筑有大殿、元辰殿、父母殿、關圣殿、文昌殿等9個殿堂,總面積約三千余平方米。大殿、中殿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殿高16米,寬13.7米,進深21米。歇山頂,彩椽畫棟,翠瓦朱檐,華麗輝煌。大殿前有照壁、牌坊、戲臺、碑亭。大殿祀霍光,中殿祀秦裕伯,兩側花廳奉城隍父母,后殿奉城隍夫人,樓上為寢宮。 [2-3]
城隍廟殿堂建筑屬南方紅墻泥瓦的典型大式建筑,在建筑風格上仍保持著明代格局,殿宇宏偉,飛檐聳脊,彩椽畫棟、翠瓦朱檐,氣勢莊嚴。城隍廟的建筑采用的是懸山式屋頂,屋頂用的是綠色琉璃瓦頂,檐下用的是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這些殿堂建筑主要由朱紅、黛綠兩種顏色構成,朱紅色的柱子、門扇、窗,黛綠色的屋頂,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氣氛。而朱紅色的正門,上點綴黃色的門釘,配上黛綠屋頂,使檐下更為森肅清冷,整個建筑外觀更加明確生動。整個建筑色彩偏暗,朱紅、黛綠兩色與地面的灰色、植物的綠色及天空的藍色相映,使整個區域內顯得靜謐、莊嚴。
上海城隍廟有什么歷史文化?
城隍文化
“城”原指挖土筑就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溝、護城河。古人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
城隍神是中國唯一的城市專有神靈,唐末五代時期被納入道教的神靈系統。道教稱城隍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其神往往由去世的地方官、功臣、正直者、行善者、神能者充任。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請城隍神到場,如建壇“超度亡魂”,只有發文書(城隍牒)知照城隍后,才能拘解亡魂到壇;舉行求雨活動時,要交付《城隍檄》,通知城隍遵照執行;各類法事結束后,道士還要發“回牒”給城隍,表示法事結束,請他歸位,對他的積極協助要予以“言功遷賞”。甚至道士傳度授箓時,也要送牒通知城隍神。
城隍廟是江南重要的道教廟宇,與武漢龍王廟、南京夫子廟并稱為“長江三大廟”。傳說逢三國時吳主孫皓就建有神祉,明永樂年間擴建為城隍廟。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又稱城隍爺,是漢民族民間和道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祉之一。中國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自唐代開始,民間已普遍祀奉城隍神。
隍廟供奉
上海地處沿海,常受海潮襲擊,使老百姓的田地、房屋受到損失。古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只能祈求神靈保佑。他們想到西漢的大將軍霍光英勇善戰,戰功卓著,若請他來當保護神,一定能戰勝海潮,給人們帶來安寧。所以五代十國的時候,人們就在沿海的金山衛(今上海市金山區)修建了霍光神祠。因為那時上海還是個鎮,不是縣,沒有資格建城隍廟,所以只能稱神祠。元朝的時候,上海正式建縣,于是人們就在縣城的東北隅建起了上海的城隍廟,并將霍光的神像移入廟內,奉為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