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記錄、開方、配藥、打針、包扎……隨縣厲山鎮東方村村醫王文艮這一系列嫻熟的動作,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他全靠一只左臂完成。
作為村醫,王文艮33年間撐起了東方村3000多名鄉親的健康保護傘。他是鄉親們口中隨叫隨到的“120”,33年間,他出診行程1萬多公里,騎壞11輛自行車。近日,王文艮上榜2021年荊楚楷模5-6月月度人物。
“鄉親們需要我”
隨縣東方村,山多地少,許多人都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去。而王文艮卻一心想著走回來。“村民們需要我。”是他最樸實的初衷。
1983年,王文艮應征入伍。在部隊,他參加醫療培訓,成為了一名衛生員。1988年,他復員轉業,和王文艮一起入伍的老鄉們大多選擇留在縣城或是鎮上,但他卻放棄留在城鎮的機會,主動選擇回鄉成為一名村醫。
村里交通不便,很多鄉親到村里看病較遠。為此,1990年王文艮買了第一輛自行車,他說騎車上門給鄉親們看病更快更方便。
十三組的雷桂英老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疾病。每次去給老人看病,王文艮先要騎行一段距離的通村公路,然后放下自行車步行翻過一座山,才能到達老人家中。10多年來,他每次都如此。
“為人隨和,對病人態度還特別好,鄉親們都喜歡找他看病。”王文艮的同事劉紅梅說,就連相鄰村的鄉親們也會找他看病。
“王醫生,我信任你”
醫生也有生病的時候。1995年,王文艮騎車在出診途中摔了一跤,右臂鉆心地痛,在鎮衛生院檢查后發現右胳膊里長了腫瘤。在武漢的醫院確診后,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截肢。
康復后,王文艮開始用左手練習穿衣、吃飯、寫字。1995年冬,東方村四組的老廖已是皮膚癌晚期,疼痛難忍,他執意要兒子去請王文艮給他打針。王文艮來到老廖家,老廖對他說:“王醫生,你隨便扎,我信任你。”“這句話鼓勵了我,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鄉親們的信任與需要。”王文艮說。
回去后,王文艮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一針、兩針……日復一日,終于在一個多月后,王文艮可以熟練用左手扎針了。王文艮又回到了村醫崗位上,慢慢地,他還學會了左手騎車。“王醫生回來了!”
2015年,十三組的一位村民在打農藥時中毒。接到電話后,王文艮踩著自行車往他家趕,到他家時,他已經身體冰涼,瞳孔放大,經過王文艮的搶救,硬是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我先后四次農藥中毒,我的命都是王醫生救的,我信任他。”
“救死扶傷是天職”
33年間,王文艮出診行程1萬多公里,騎壞11輛自行車。他說,村里老人小孩多,看病不方便,給小孩打預防針也要提醒,出診效果更好。
王文艮的自行車前簍里,總是放著一些常用藥,行醫看病途中,方便鄉親們。有時,病人多了,他一天要騎行40多公里。除了看病問診,他還教鄉親們如何預防疾病。“管住嘴,邁開腿,心情舒暢多喝水。”……這些年,王文艮把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常見病的預防編成順口溜,方便鄉親們記住。
隨著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深入推進,王文艮和同事一起把3000多名鄉親的健康檔案建了起來。哪位老人有啥病,哪家小孩要打預防針,他了然于心。
走進王文艮的家,兩間平房還是上世紀90年代建的。“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作為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本職。我要把鄉親們的健康守護好。”樸實的話語,映照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
(記者 李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