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理論的演變趨勢有哪些,產業結構理論演化出哪些規律
2023-05-22 17:49:04 | 來源:綜合網絡 | 編輯: |
2023-05-22 17:49:04 | 來源:綜合網絡 | 編輯: |
今天我們來說說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理論是一個早在17世紀就已經發現的經濟學理論。那么今天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吧,有關產業結構理論的演變趨勢以及都演變出了哪些規律。
產業結構理論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構成,即產業之間的資源配置產業的發展水平,即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的比例,即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產業結構理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配第在17世紀首次發現,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關鍵原因是他在1672年出版的《產業《政治算術》的結構不同,得出的結論是工業比農業收入多,商業比工業收入多,即工業比農業附加值高,商業比工業附加值高。
根據是否考慮外貿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構演進趨勢理論可分為封閉的產業結構理論和開放的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的演變趨勢是什么?
封閉型
這種經濟結構進行理論一般不考慮企業對外貿易發展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即研究封閉條件下產業組織結構的演變趨勢。其代表主要是克拉克、庫茲涅茨、霍夫曼和列昂惕夫。
配第最先注意到產業的結構演變趨勢,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數》中,他將英國農民的收入與船員的收入進行了比較,發現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還發現,荷蘭的人均國民收入高于其他歐洲國家。基于此,他得出結論,與農業相比,工業收入更多,而商業收入比工業更多。重新研究發現問題被稱為配第定理。配第定理揭示了結構演化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由于經濟時代的局限,配第沒有可以看到結構發展變化與人均國民收入國家之間的內在聯系。
克拉克在1940年《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通過開創性的統計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國民收入與結構變化的內在聯系,并重新揭示了匹配規律。結論是: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勞動力首先從第一個產業轉移到第二個產業;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將轉移到第三個產業。不同產業之間勞動力流動的原因在于產業之間的相對收入差異。
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從勞動社會結構和部門產值結構設計兩個方面對中國人均產值與結構變動的關系問題進行了一個較為深入的研究。他在《各國的經濟的增長》這本書里,處理了57個國家的原始數據。進行橫斷面分析和實踐系列分析。結論是,農業部門的份額顯著減少,非農業部門的份額顯著增加,但其內部結構(工業和服務業之間)變化不大。在較高的平均人口產出水平(300-1000美元)內,農業部門的份額與非農業部門的份額之間變化不大,但非農業部門內的結構變化更為明顯。
霍夫曼對產業發展結構的演變規律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提出了自己所謂的霍夫曼定理,其內容是:在工業化建設進程中,霍夫曼比率(消費進行數據技術產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市場數據信息產業的凈產值之比)正在不斷下降。
里昂惕夫首創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量化了封閉的產業結構理論,并發展到了最完善的程度。投入產業分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投入與產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并利用投入產業和投入產出系數推斷一個部門的經濟活動變化對其他部門的影響,計算為滿足社會最終需求而生產的各種產品總量,分析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前景。投入產出進行分析是產業,結構設計分析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一種靜態數據分析教學方法,以同質性和比例性為分析前提,因此企業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企業來說,它用于短期但不用于研究分析,用于數據分析但不用于預測。
產業結構理論考慮了國際社會分工和國際經濟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其代表主要是史密斯、利雅、赫克舍爾、奧林和錢內里。在古典經濟學家中,斯密于1776年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理論。他認為,如果各國按照絕對成本水平劃分成本,那么各國的生產要素必然會從低效率的產業流向高效率的產業,從而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結構。產業大衛李嘉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一書在國際上劃分了斯密的絕對成本(或相對成本),以獲得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
俄林繼承和發展了赫克歇爾,的理論,并在1933年發表的《域際和國際經濟貿易》中提問題出了一個著名的要素資源稟賦結構理論。他們認為造成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因此,所有國家都應該從事自己有優勢的商品的生產,并通過自由貿易重新分配所有國家的生產要素,以實現國際商品價格的均衡。這個理論是比較成本理論的完備性。1947年里昂惕夫在美國測試200產業的產品時,從俄林的角度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里昂惕夫反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與里昂惕夫反理論的差異是由許多復雜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不同的事實背景。前者以澳大利亞, 挪威, 荷蘭, 烏拉圭, 阿根廷等許多國家的對外貿易為基礎,后者以美國的對外貿易狀況為基礎。后來,西方經濟學家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研究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的,即某一時期某些國家的情況符合要素稟賦理論,而另一時期其他國家的情況則符合里昂惕夫的反理論。
筱原三代平發展了李嘉圖的靜態比較成本管理理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動態進行比較成本控制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產品的比較成本是可以轉化的。從某種角度來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劣勢的產業,有可能轉變為從發展角度來看處于優勢的產業,因此,潛力巨大、對國民經濟意義重大的產業,不僅要放棄發展,而且要支持發展,使之成為對產業的強大出口。根據動態比較成本理論,日本政府制定了扶持一批年輕產業的政策,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汽車工業。在扶持年輕的產業,的政策保護下,日本汽車工業在短短20多年里發展起來,從1955年到1980年,年產量從6.5萬輛增加到1140萬輛,成為日本對產業最大的出口商品。
錢納里規范并數學化地發展了開放的產業結構理論,提出了著名的“發展模式”理論。在一些基本假設的基礎上,他從大量的觀察中選擇了10個基本經濟過程來描述幾乎所有國家發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個變量定義了這10個基本經濟過程。然后以收入水平和人口數據為外生變量,對所有我們這些研究過程可以進行一致的統計結果分析,構建出反映企業結構轉型主要控制變量典型關系的“發展經濟格局”。為了使分析結果更廣泛地適用于各個國家和各種經濟過程,錢納里進一步使用了幾個基本的回歸方程來擬合“發展模型”理論的回歸,得到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標準結構”。根據“發展經濟模式”理論,75%-80%的結構性改革變化發生在中國人均國民生活生產企業總值100美元~ 1000美元的發展研究區間,其中最重要的積累工作過程和資源進行配置將發生具有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錢納里標準結構在揭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方面更有價值。
產業結構理論中演化出了哪些規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和克拉克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就業人口首先從第一個產業轉移到第二個產業;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大量就業人口已經轉移到第三個產業,早在17世紀, 配第第一次發現了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關鍵在于產業的不同結構。經過進一步調查,他得出結論,與農業相比,工業有更多的收入; 而且商業的收益大于工業,即工業的附加值高于農業和服務業。后來,克拉克首次重新發現并研究了產業構造的演化趨勢,得出了產業構造演化規律的結論。
2. 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理論:庫茲涅茨在繼承杜迪和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真挖掘了各國的歷史資料。他運用現代社會經濟統計分析方法,對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以人均GDP比額計算,研究了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口結構變化規律,揭示了產業和結構變化的大方向,進一步證明了與就業人口結構匹配規律。他發現了這個發展變化規律,即產業經濟結構的變化受人均國民收入的變化產生影響,這就是一個所謂的庫茲涅茨人均收入水平影響因素理論。
羅斯托主導了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增長階段理論: 羅斯托首次提出了主導產業及其擴散理論和經濟增長階段理論。他認為,無論在任何時候,即使在一個成熟和增長的經濟體中,經濟增長也可以因為少數主導部門的快速擴張而保持,這種擴張對產業其他部門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即產生了包括追溯效應、副作用和遠期效應在內的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
他根據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把經濟增長過程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傳統社會,包括牛頓之前的整個世界,當時沒有現代科技,生產力水平低。二是為發飛速發展創造一個前提的階段。這時,現代科學技術開始在工農業中發揮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勞動力逐漸從農業轉移到工業、交通、商業和服務業,投資增長率明顯超過人口增長水平。第三是“起飛”階段。相當于產業發展革命歷史時期,國民收入的積累率從5%上升到10%以上,一個或幾個國家經濟社會主導管理部門帶動了我國國民市場經濟的增長。第四,提前成熟。此時,一系列現代技術已有效應用于大部分資源,投資率達到10%-20%。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學習進步和新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社會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第五,高大眾消費階段此時,行業已經高度發達,主導行業已經轉向耐用消費品和服務行業。后來他在1971年出版了《政治與成長發展階段》這本書,在以上五個階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學生一個“追求社會生活環境品質”的階段。他認為,在現階段,主導部門不再是耐用消費品行業,而是產業,包括教育、醫療、醫療、社會福利、娛樂和旅游業。
4.錢納里工業化階段進行理論:錢納里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過程考察了產業管理部門在制造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揭示了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結構轉型的原因,即產業,之間是否存在信息產業以及相關效應,為理解中國制造業結構不斷變化趨勢奠定了基礎。通過深入調查,他發現制造業的發展受人均GDP、需求規模和投資率的影響較大,受工業品和初級產品出口率的影響較小。
他進一步將制造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發展研究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制造業也按三個代表不同歷史時期主要分為企業三種方式不同數據類型的產業,即早期的產業、中期的產業、晚期的產業。
5.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對工業化做了大量開創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稱為“霍夫曼”的工業化經驗法則的工業化階段理論。根據霍夫曼比率,即消費品進行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的凈產值之比,他把工業化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經濟發展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消費品占主導地位,霍夫曼比率(5:1);
第二階段:資本品行業發展增速快于社會消費品零售行業,消費品市場行業風險降至工業企業總產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率為(2.50.5);
第三階段:資本品產業持續快速增長,與消費品產業達到均衡狀態。Hoffmann比為(10.5)。
第四階段:資本品通過工業占主導社會地位,這一階段被認為中國已經可以實現國家工業化,霍夫曼比率在1以下;
在實踐中,霍夫曼通常表示為輕工業產品凈產值與重工業產品凈產值之比。
6.赤松要雁形理論:產業結構演變的一個重要趨勢是適應國際市場。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相結合的完善的全方位的產業結構。日本,經濟社會學家學者赤松要,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雁行說”。這一理論要求產業發展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系,產業結構國際化。他認為,后工業化發展國家企業可以同時通過以下四個階段加快其工業化進程:
第一階段:從新產品的研發到國內市場的形成;
第二階段:從國內市場飽和到產品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第三階段:從形成國外市場到技術設備出口,本地生產銷售;
第四階段:形成國外產能,產品低價返銷,迫使國內產品減產,推動新產品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