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都有哪些?農業方面的問題
2023-05-16 14:55:00 | 來源:萬能百科 | 編輯: |
2023-05-16 14:55:00 | 來源:萬能百科 | 編輯: |
第一,農村社會發生結構性變遷,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封閉保守的社會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價值觀念逐步轉變,民主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種利益訴求不斷出現。特別是隨著征地拆遷、項目建設中的新型社會矛盾的逐步凸顯,群眾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參與和監督村級事務管理的愿望日趨強烈。
因此,新時代如何找到各階層利益的最佳契合點,幫助、引導農民通過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難點。
第二,農村各類矛盾糾紛日趨復雜突出,化解難度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由以家庭和鄰里矛盾為主,逐漸轉變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項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經濟糾紛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由于干群關系緊張、政策宣傳執行不到位等導致的群眾與政府相關部門、單位間的矛盾糾紛,村民選舉糾紛、醫療糾紛、環境保護糾紛、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等新型矛盾糾紛不斷,甚至存在大量的群體性矛盾沖突。
總之,農村社會矛盾呈現出民事糾紛、行政糾紛、輕微刑事糾紛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復雜情況。面對這些矛盾糾紛,政府雖已采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但與群眾的迫切需求還存在距離。
第三,農村社會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農村以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而市場經濟使農村社會人員流動相對活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基層干部與群眾交流溝通的機會。當
前我國部分基層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響,職責認識比較模糊,服務群眾的自覺性、主動性不足,習慣于通過會議、行政命令、下發文件等方式推動工作,工作職能的轉變跟不上形勢要求。
對待群眾,有些基層干部延續單向的管理模式,把農民當作管控的對象,而非服務的對象;有些基層干部工作方法簡單、作風不實、感情用事、處事不公,破壞了黨的形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
第四,精英人口的流失使農村社會治理主體弱化。
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人口凈流出加劇,這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精英。大量農村人口“離土又離鄉”,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導致農村社會治理人才短缺、社會治理主體弱化。農民群眾在農村事務中“失語”,是現階段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