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什么樣的節日?元宵節有什么來歷?
元宵節是什么樣的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元宵燈節、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有什么來歷?
元宵節的形成存在漫長的過程,來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一般在正月十四夜“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用來祭神祈福活動。據資料記載,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在唐朝盛世,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制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燈節的發展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種類繁多,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同時興起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從此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民眾喜愛,流傳廣泛。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活動也日益多元化:吃湯圓、觀燈和娛樂游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游行活動中分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是元宵節的高潮。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文化傳媒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