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最早是用什么做的?
“而對于粽子的出現(xiàn),最早的時候是來自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了紀念屈原而包成的,那時候用的材料和現(xiàn)在有些不同。粽葉是選擇用菰葉也就是茭白葉包制的,而里面是用黍米,做成牛角狀則稱之位“角黍”。當(dāng)然,還有一種吃法,就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又稱“筒粽”。到了東漢的時候,大多數(shù)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現(xiàn)在的廣東堿水粽。”
粽子最早叫什么?
角黍
1.
粽子最早叫角黍。
2.
古代名醫(y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人們用菰葉包裹黍米,煮制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的食物,所以粽子最初被稱為“角黍”。
3.
明清以后,包粽子多以糯米為食材,而粽子的名稱也由“角黍”變成“粽子”。